陈仁义

陈仁义
  • 姓名:陈仁义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1944年开始搭班演出,受焦武民启蒙。后入 泾阳县 人民剧团,工须生,师承名艺人白树来。代表剧目有《 下河东 》《 斩黄袍 》《 斩李广 》《 辕门斩子 》《 金沙滩 》等。 1994年逝世。 人物经历 演艺经历 1942年陈仁义与 张兰秦 、 王玉琴 合作出版《白叮本》。 1944年开始搭班演出,受焦武民启蒙。后入泾阳县人民剧团,工须生,师承名艺人白树来,并得到秦腔木偶戏表演艺术家 袁克勤 指点,以唱工见长。 陈仁义清唱 80年代在《陕西戏剧》上曾发表过改写的《下河东》的“三十六哭”的戏词。 社会活动 任职经历 曾是中国剧协会员, 咸阳市 剧协副主席, 泾阳县 人民剧团团长等。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94年逝世。 其他作品 存世音像 1.保留录像: (1)清唱《 斩黄袍 》(片段)王不敢哭来不敢嚎( 陕西电视台 录像) (2)《龙凤呈祥-甘露寺》(片段)(合作者:左福成、 王玉琴 等) (3)《打金枝-背舌》(全折)(合作者: 余巧云 、 郭明霞 ) (4)《五典坡-算粮》(全折)(合作者:余巧云、左福成等) (5)《五典坡―大登殿》(全折)(合作者:王玉琴、左福成等) (6)《泾阳之盟-忠义别府》(全折)(合作者:宋竹梅)( 泾阳县 人民剧团演出) (7)《斩黄袍》(全本)(泾阳县人民剧团演出) 2.保留录音: (1)《孙膑坐洞》(选段)短贼二次屈指盘算 (2)《长孙背绢》(选段)长孙顺德好羞惭 (3)《金沙滩-五郎出家》(选段)儿啊出家莫要忙 (4)《 二进宫 》(选段)千岁进宫休要忙 (5)《 下河东 》(选段)王不该当年离龙朝 (6)《李白辞朝》(选段)昔事茫茫拜圣上 (7)《屈原》(选段)我屈原身负着国家重任 (8)《泾阳之盟-单骑入险》(选段)严霜降天地寒一片阴暗 (9)《斩李广-屈斩》(全折)(合作者:宋竹梅、 周留华 等) (10)《斩黄袍-打朝-斩袍》(两折)(合作者:宋竹梅、张相如等) (11)《下河东-灵堂-赶驾》(两折)(合作者:高吉利等) (12)《 辕门斩子 》(小全本) (13)《两狼山-苏武庙》(全折)(合作者: 王新仓 ) (14)《 苏武牧羊 》(全折) (15)《祭灵》(全折) (16)《龙凤呈祥-书堂合婚》(全折)(合作者:张咏华) (17)《放饭》(全折)(合作者:张咏华) (18)《挡将》(全折) (19)《 四郎探母 》(全折)(合作者: 王玉琴 等) (20)《白叮本》(全折)(合作者:王玉琴、 张兰秦 等) (21)《全家福》(全折) (22)《秦琼起解》(全折) (23)《秦琼表功》(全折) (24)《玉虎坠》(全折) (25)《金沙滩-舍子》(全折) (26)《八件衣-悔路》(全折) 人物评价 戏迷评论 (一)说说陈仁义先生 (发表于秦腔俱乐部论坛乱谈版块) 张振秦 八十年代起,凭借唱工走红了两位秦腔演员,一位是 任哲中 ,一位是陈仁义。 余从 孩提时便听陈仁义先生的戏,也可以说是听着先生的戏长大的。先生一生演出剧目颇丰,在同列中遥遥领先,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录音资料。由于学艺迟,不善做工,但天赋绝佳,有一口好嗓子,在唱腔上颇有建树,大器晚成,花甲之年方走红秦坛,这是罕见的,与多年的苦心经营不无关系。 先生从艺,启蒙于焦武民,焦为科班出身,因嗓音欠佳,善做工,少陈先生两岁,焦赏识陈先生的嗓音,希望自己的技艺能在陈先生身上得到体现,彼此互相切磋唱腔,焦又指点陈先生训练做派,二人交情在师友之间。其后陈先生正式拜师白树来先生,白树来与 袁克勤 曾同在长安王敏的戏班学习木偶演唱,对“袁腔”颇为熟悉,陈先生演唱有“袁腔”特点即源于此。他嗓音优厚,仍旧不辞研习各路名家的风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大体上,他的唱腔是依靠韵味拿人的。 先生的戏,有两类比较突出,一类是红脸戏,一类是王帽戏。 说到红脸戏,最优者为《 下河东 》,次者《挡将》,再次者《 斩黄袍 》。有评论称先生的风格为“文戏武唱,武戏文唱”,略去“武戏文唱”不谈,“文戏武唱”的评语是中肯的。他的嗓音高亮宽厚,唱风雄浑苍劲,感情火炽,台风凝重,对于大段唱腔感情起伏的处理上比较见功夫,如“王不该当年离龙巢”、“在御营设灵堂哭声嚎”、“赵玄郎端御膳心中悲痛”等大段唱腔的安排上,错落有致,缓急得体,分寸把握的很好,不温不火,逐渐形成规律,五到七句的叙述性唱腔后加一句高音拖腔,烘托出气氛,如大海波涛,一浪退后转入些须平静,复以一浪涌来,如此类推,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引人入胜,这也正是“袁腔”的特点,在旋律上,陈先生明显与“袁腔”不尽相同,但其唱腔的精髓所在,依旧是“袁腔”风范。对于“袁腔”的“剁字”唱法,陈先生做了保留,如“眩得王欲进不得欲退不能进退两难左右为难十五个春秋度日如年命难保”一句即是,还有如《 斩李广 》中“实可恨马联**和他妹妹已在宫中好酒灌醉了万岁冷本奏”都是,“袁腔”的这种唱法非常经典,大概在学袁的演员中间还没有人能够跳出这个蕃篱另辟新路。与“袁腔”不同的一个地方是先生对于一些“中东”辙口的闭口音采用了鼻音共鸣唱法,这是“袁腔”中很少有的,如“王好比 燕雀 风雨声中离窝巢”的“中”字就是这种唱法,与 刘易平 先生“吓的我颤兢兢”的“兢兢”如出一辙,秦腔的传统唱法不提倡用鼻音演唱,碰到一些闭口字往往采用“变辙”或“衬字”的唱法处理,如 王文鹏 先生唱“吓的我颤兢兢”的“兢”字后面就变辙“怀来”,衬个“哎”字,后来许多演员开始借鉴 京剧 “依字归韵”的唱法,对一些闭口音做鼻腔共鸣处理,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净化了唱腔,是可取的,但一开始还是遭到了一些行家的反对,王绍猷先生在《秦腔记闻》中还以此贬 李正敏 先生的唱“有穿鼻之嫌”,但大流是挡不住的,鼻腔共鸣还是成了秦腔 声乐 中一个重要的声腔技巧,被广泛采用。 先生的王帽戏看过和听过的不多,仅《合婚》与《 打金枝 》两出,举态安详,唱腔工稳。戏虽然不多,但个人认为颇有可取之处。这类戏多唱花音腔,以花音腔唱出水平者,以 刘毓中 、 刘易平 先生为最,刘毓老的《打金枝》、《卖画》都堪称经典,能唱出那种安定神闲的意境者,很少见,刘易平先生的《 二进宫 》更是脍炙人口,后无来者。其实他们二人的这类戏都尊 刘立杰 先生,刘立杰先生演此类戏最为拿手。陈先生唱这类戏还是很注重分寸的,唱腔悦耳,有品茗之效,在当代舞台上,还是不多见的。 陈先生为人谦和,80年代在《陕西戏剧》上曾发表过他改写的《 下河东 》的“三十六哭”的戏词,向读者征求修改意见,此对艺术严谨的态度可窥一斑;此后还写过一篇题为《名流尚如此,况我辈乎》的文章,文中记载了一件关于 马蓝鱼 下乡演出时虚心向当地观众求教的故事,借以自我鞭策,时先生已60多岁,其谦逊求知之风范让我看后一直难忘。 片纸拙论,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 二)八声甘州?忆陈翁 (发表于秦腔俱乐部论坛乱谈版块) 下河东 “再不能”台上演春秋,声情满雕弓。 “再不能”升殿,允文允武,装扮英雄。 休说忠奸难辨,回首问“盘龙”。 辗转 红茶 脸,沉醉“桃宫”。 染尽?原秋色,看金戈铁马, 气贯长虹 。 却起伏跌荡,御驾《 下河东 》。 “困营”时,三十六哭,《 斩黄袍 》,委婉露峥嵘。 “乱弹”里,秦声作酒,长忆陈翁。 个人作品 参演舞台作品 舞台剧名 主演 下河东 -- 斩黄袍 李宗义 吴富友 徐玉川 郭韵和 冯万奎 斩李广 -- 金沙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