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

王春明
  • 姓名:王春明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少年习武 王春明是祖传第十二代二郎拳名师。八岁练武,二十多岁在当地就颇有名气,抗战前在唐山东矿区任职业武术教师,教矿工练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抗日战争。他奉命组织的武术连,全是二郎门徒。他退休后一面整理二郎拳,一面教青少年练武。 王春明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步履敏捷,谈吐爽朗,风采仍是当年老样子,不过须发皆白,年愈古稀了,他独自住三间土坯房,单门独院做练武场,收拾得十分整洁,室内外点缀着数十盆盆景,令人神清气爽,刀、枪、剑、棍、勾。。。琳琅满目,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墙壁上挂着那把当年春明组织武术连所配带的宝剑,向人们讲述着这位老武术家那一段光荣的历史。 师兄弟比铁砂掌:抗战前,王春明的父亲王玉山的徒弟刘风楼,练成了铁砂掌,来圣佛寺表演给师兄弟们看,五个砖一拍都碎。有人说,二郎门没有人比得上风楼了,当时春明二十多岁,年轻好胜,也想表演一番。春明八岁练功,十一岁开拳,一天不断的,已经苦练多年了,本村许多人尚不知春明练武术,更不知春明练铁砂掌。他的表演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他表演立掌砍砖,两块砖平放在一个枣木圆凳上,春明抡臂砍掌两块砖立被砍断,凳面也被劈为两半。春明的母亲把这个破凳面放在箱子里做纪念,保存了四十多年,从此人们才知道二郎门有高手在。 与大师兄比武 1937年, 山东省 乐陵县 北部出现一个封建道门组织叫红枪会,其头头吴方成是春明的 曾祖父 王天惟的徒弟。他想到圣佛寺借祭奠太老师王天惟为名,收缴王春明的武术器械。这时春明遵照党的指示,从唐山回来参加 抗日战争 。他不参加红枪会,惹起吴方成的大徒弟的恼火。春明正在练武场散步,大师兄气势汹汹的对春明说:“听说你好把式,练给我看看。”春明见这家伙出言不逊,有有气,答道:“我只会教,不会练。”“你教教我”。“你学我就教”。在对话过程中,大师兄手执 花枪 ,向春明连扎三枪。前两枪是中盘扎心口,春明后退躲过,顺手抄起一把坡刀,第三枪上盘扎头。春明斜架,左把捋枪,右手顺刀压颈,这几个动作,快速连贯,令人猝不及防。刀是开口的,大师胸缩着脖。[旁观者吓得哎吆一声,春明一翻刀刃,用刀背把大师兄的黄包头给锨下来了。高手对高手,赢得干净利落,这是春明祖传活把大刀――偃月刀的一招。据说,就是 关公 斩 蔡阳 的那个拖刀计。 空手抓特务 1942年,春明任区敌工站长,负责瓦解 伪军 工作。敌伪一据点,新来的特务队长,是日本侵略军的忠实走狗,也是我军争取伪军的障碍。区委决定除掉他,叫春明独自承担这个任务。当时敌工站没有手枪。而特务队长随身带着经常顶着火的德造二把。春明空手夺枪,风险很大。艺高人胆大,一天夜晚,他潜入据点内,向村长摸清特务队长的活动规律。第二天下午,特务队长和一班伪军从碉堡里下来了。伪军在街上转,特务队长一人推着自行车,奔村公所来了。春明和村长隐蔽在碉堡至村公所之间的背静墙角。抬头一看,村长说:“来了”。这时特务队长发现他门,便赶紧将自行车猛推,村长突然将特务搂腰抱住。但没有抱得住手,特务仍把枪抽出来了。本来,春明抓这种特务,如同抓小鸡一样,手到人来。但这时特务已拔出了枪,即使打不着,一鸣枪报警,碉堡里的 伪军 立刻赶到,春明和村长是跑不脱的。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没有待特务举枪射击,春明一个跃步上去,一招“分筋千斤坠”就把枪夺过来了,完成了任务。 退休后教武 他既教老拳又教国拳,从他学武的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教的方法是按文字说明和图解。有几个小徒弟拿到县、地比赛名词,有一位小徒弟被选入北京体院武术班深造。他的大孙子王海涛1981年被地区体委任命为武协裁判委员会副主任,二孙子1981年被 河北省 省武术队选为专业武术运动员。 王春明教武术,不要报酬,不收礼物,甘尽义务。他对徒弟着重 武德 教育。这也是二郎门的传统。谱曰:勿自恃豪强,越理犯分,悖逆争斗,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无故不可对手,好胜交锋,即被逼有一线之路,宁甘下风。“春明给小徒弟们规定一条:“对方不要你的命,不准还手。”十几年来,数百徒弟,无一人与人争斗。二郎门崇尚武德,重要一条是严格择徒,谱曰“人不端不传,心不正不传;技艺强横者不传,求教不诚者不传。”春明与此无其父在唐山授艺事规定:有嫖、赌、偷行为者,一律不教。不以势压人,不以虚言骗人,是二郎门 武德 的组成部分。谱曰:背后勿毁讥他人以显已能;不传则已,传则多少,俱用真实手法,勿恃外道以欺人。“ 王春明精通二郎门拳术、器械,是真才实学。前几年有一年 沧洲 地区召开老拳师座谈会,会上一位劈挂拳师对春明说:“请把二郎拳好招教咱两手。”春明说:“贵门套内就有好招。”于是,王春明当场表演劈挂拳套内的招术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