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

张志平
  • 姓名:张志平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人物经历 1960年入读小学,在此期间阶段性的陆续进入当地一些画室学习绘画基础。 1966年入读初中,正逢文化革命运动学校处于教学停顿状态,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到工厂、农村、“五七”干校劳动的同时自学绘画。 1970年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西双版纳州 某团参加工作,分配警卫班,后调电影放映队,以后长期在该团从事美术宣传。 1982年初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同期分配到 昆明市 广告公司。 1984年底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7年至1989年期间担任美术系教学副主任。 1992年浙江美术学院开办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遂前往研修历时一年。 1995年评为副教授。担任美术系教学副主任。 1997年担任美术系主任。 2000年评为教授。被 云南省 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评为云南省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中青年会员。 2002年担任美术学院院长。 现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兼任社会多项职务与部分院校客座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员。 研究方向 多年来注重中国画艺术主体精神在现当代文化艺术表现中的比较,将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与表现因素 融入反映 云南 多民族现实生活的题材,强调书画合一的造型方式并且以此为主要研究课题 主要贡献 参与有关的学术研讨和实践活动。 参加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有关活动主要成果有: 1999年获《第九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铜奖(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同时获《 云南省 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荣誉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主办)。 2001年获《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铜奖(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办)。 入选 中国画研究院 《云南中国画十五人提名展览》(中国画研究院主办)。 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览》(文化部艺术司主办)。 入选《纪念建党八十周年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2年获《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铜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获《纪念5?23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优秀奖 ( 中国美术家协会 、 云南省 美术家协会主办)、同时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3年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4年获《纪念蒋兆和百年诞辰第二届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入选《第十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文化部、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办)、同时获《 云南省 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联主办)。 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南京?中国画写生展览》(文化部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主办)。 2005年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香港?中国画写生展览》(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主办)。 印象采撷 张志平出生于人文荟萃的南方都市 上海 ,又在 浙江 美术学院学过画,饱受新老海派、浙江画风熏陶,写意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尤其擅作学院风格的主题性大画。其作品不矫揉造作,不惊世骇俗,平中见奇,拙中藏巧,能在不动中求动,在万变中守静。其主要特点是乡土气与书卷气的自然融合。 张志平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理解并同情未受幸运之神眷顾的人们。其写意人物画多取材乡村生活和少数民族风情,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概括,是画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情流露,也是画家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歌。所画农夫村妇、稚童少女、竹篱瓦舍、鸡鸭牛羊,仿佛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在温存、宽厚、淳朴、婉约中,隐含着忧伤、苦涩、无奈和沉重,表现出一种若有所思之美。 张志平在人物画方面,虽然有着精湛的写实能力,却朝着淡化素描的路径发展,努力将西洋素描的理念转换为对中国画观察、表现方法的补充。不强调造型的坚实,而是追求空间的自由,把物象变为心象,充分发挥水墨画的随机性和抽象性,以心造形,以意造形。其构图往往随机而发,有意不符合以往的“常规”,有时画面被切割得很“局促”,目的是想在这种不完整中寻求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这样反而会把人引向出其不意的欣喜。 单纯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品格。张志平的写意画多以水墨为主,淡化色彩,勾线力求简炼,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线条超乎造型之外的特有韵律,使清淡的色和劲健的线共建一种相反相成的谐和。 纵观张志平的绘画创作,不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反映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从形式语言看,笔墨丰富多彩,节奏变化有致;从画意上体会,它们真实生动,情意绵绵;而内容与形式两者的和谐结合,予人以如诗、如音乐的享受。 张志平的绘画作品,大致属于曲高和寡一类。他吸收了文人画以学养为根基,从传统绘画“野逸”一派中延伸其美学上的现实意义。 ――寇铭勋 与诗歌创作相比,画家面对的更多是沉甸甸的传统。而张志平的创作,尝试着进行创新。他的人物画小品兼工带写,尺素之间的人物似乎若有所思,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美国 当代著名画家 安德鲁?怀斯 说:我的绘画表现上是现实主义,但是骨子里却是抽象主义。应当说张志平的人物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情愫――细看之下,似表情单一的人物,却在周围的景致烘托之下,让人感怀不已。而细节的强调和展现,是他绘画作品中的又一大特色。采风时,双肩背的大摄影包,尼康专业数码相机和大容量储存盘,扫射般 揿 动快门,以及对局部的关注,让你很难看出张志平中国画家的身份。应当说,中国画对于细节的忽视是必然――在意象中构建的图式,往往大而化之。而张志平创作中对于细节描绘的回归,是其艺术特色之一。在大幅写意人物画中,表现出的意境和小幅作品别无二致,但在线条上体现出张志平独到的功力,张扬和内敛相调和,笔墨相生。在山水、花鸟创作中,张志平笔法中表现出的“硬气”让人瞩目。在这类题材的处理上,他振笔直遂,绝无繁复的皴法,也没有摹古的位置经营,率性而为,可以说,他是刻意回避在中国画创作中,已经成为程序、格式化的中国绘画技巧,这体现出张志平在艺术上过人的胆识。 ――汤海涛 自以为和志平兄有三十多年的来往,算不上益友也是故交。 认识张志平是刚恢复高考,听说几个知青聚在一起画石膏像。有 朱祖德 、张志平、刘世同、 李仲 ……,张言语不多,二十多岁已画了不少油画和素描,给我的印象是进校前基础已很好,听说他们之中几人当时已经是建设兵团美术创作的骨干。因为是知青,又有同样的爱好,以后和他们都成了朋友。 我留在文化厅文学艺术创作班,偶尔也去大学看看故友,在不同的大学,朱祖德学了雕塑,刘世同和李仲选择了版画,张志平还在画油画,我的记忆中张志平画过一张知青题材的大幅油画,灰色调,是知青给同伴下葬的场景。朱祖德很健谈,我去他家的次数要多些。如今朱祖德和刘世同都已经过世,世事无常,无奈中只有感伤。 志平的特点是快人快语,上海人给人的总印象是小小心心,四平八稳。而志平离开 上海 ,放养到云南高原,由于环境的刺激,多多少少变成异类,无形中渗进了许多山野之气,想改也改不了。 志平选择国画是在大学二年级,其间曾经和我交谈,那时,我对志平兄的选择有点意外。大学毕业后,张志平和陈一云分到小花园的市广告公司工作。去看过他们几次,在震庄,在检阅台的背面,为完成公司的任务,在高大的脚手架上绘制巨大的电影商业广告,那时的张志平的口头禅是“没意思”。有时,转到他在书林街的小屋,进门只见他立在简陋的书桌前临中国传统山水画,脚下一堆临完的山水日课。回想当时的我很冷静地一一看完,然后说:“张兄,还是墙上的小油画有意思”。我猜想,门一关,张兄一定认为“老刘这朋友没意思”。 后来听说志平兄调回学校教书,很为他高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整个现代艺术思潮进入中国的阶段,但是在展览会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直到最近几年,由于我不小心也掉到中国传统画里,才慢慢关注他的参展作品,并且认真地看了他工作室的作品。因为缘分欣喜晚年又能走到一起,虽然审美取向不同,但是大家还都在画画,有画看比什么都强。 在艺术实践中,许多人靠怀疑或否定去发展或成就自己,而也有人靠肯定和固守来把握或完成自己,可能殊路同归,艺术史最终必须由作品来界定。 我喜欢现在的志平兄,也许是岁月的沉淀消退了火气。在这个年纪,朝气勃发,兴手作丈二的花鸟、人物。看他作画,气息稳定,从容不迫,行笔肯定,干净利落,有自己的方向,一稿反复推敲,写生、提炼,再上稿,的确来之不易。 一次交谈中,他提到自己的想法,认为人生太有限,能在有限中在某个领域画出一些精到的,说得过去的作品就不错了,他自嘲为一个农夫,凭着体力、热情,走进大山里还是能得到好收获,我想,这是他的真心话。(全文有删节) ――刘晓 初识张志平应该是从他获九届 全国美展 铜奖作品《暖春》开始。当年获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我刚好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与画友谈到 云南 的国画家,多只能谈谈老画家中的 周霖 、 袁晓岑 、 王晋元 ,谈中青年画家多会引致不屑,《暖春》在京获奖展出的确是多了点谈机。 张志平九三年于中国美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结业,后我也在中国美院国画人物专业进修,得以管窥其画路。作为中国画家,他人物、花鸟、山水皆长,先于工,后于写,只不过以其写意人物画出手较多而被归于人物画家行列而已。他的画格开合间见野逸、雄强中见疏朗;用笔颇得 南宋 风骨、浙派余韵,侧锋见笔、中锋使转;经营布局兼融 潘天寿 及 任伯年 真意,尤长于线条穿插、块面相佐,疏密兼备、点画精细,稳中求险、拙中见巧;气象缓急有致、得道中庸,既不失剑拔弩张,又常见谛于闺房拢绣、处子绰约,动静相生、颇得古意;题材上常以乡土气入文人格,荡涤风情画媚俗之气,即使文人画内涵不减,又不刻意于搔首弄姿、故作文气,突显文人画当下创新之一斑,可说是近于 王晋元 以传统写意 云南 本土的某种精神的类化。 云南人气质里总是有些边地的质朴、淳厚。作为 上海 人的张志平,由于十七岁就到 西双版纳 农垦,三十多年的云南生活,坡坡坎坎的人生际遇,血液里自然溶入了浓浓的云南气息,养成了生性随和好结人缘的习性。他熟悉云南国画家的状态,会与不同画家交往,无分长幼,谈天说地嘻戏调侃,不经意间不知脑子里灌进了一些什么,他会一头扎进画室。时至今日,他仍孜孜以求于艺道精深、斤斤于笔墨练达、苦苦于经营气象正大。看他的画,画面布局、笔墨点 ? 看似很不经意,其实皆透着细心的处理。 张志平在少年时期就时常出入美术的展览场所。据其言,每有美术展览,即被喜好绘画的父亲携去陪同观览。又有朵云轩画店常年多置备名家真迹,更不少于驻步留连。当他农垦到西双版纳的勐腊边境,为了多得些能够自由支配的空间,在橡胶林边搭建茅屋单独居住,任意个人爱好的释放,无人干扰自得其乐。在实行用电统一管制时期,每晚十时熄灯后点上蜡烛再接着读书作画。茫荒的夜,灯影晃晃,就这样一住八年直到恢复高考离开,画技也在这种环境中逐步提高。大学时期只专业务不问其余,毕业时,分配到一家广告公司,经历了三年没有兴趣的工作。“八五新潮”后,在中国美术界涌动的前卫潮流中,张志平不问潮流,只关注传统,当然更是被挤到了画圈的边缘。近十余年来的沉寂,大小展览均无建树。事后看来,由此时期的沉寂反倒是促进他较深刻体验了中国画的精神,并且结上了刘国辉的“中国人物画高研班”之缘,又得王晋元推重,得以登堂入室。气一壮则一发不可收,至九届全国美展铜奖之后,接下来又连获一系列全国中国画展览的多个奖项,跃身于全国画家之列。 张志平正当技艺成熟之时,愿他能长久继续保持平伏的心态、一路坚持努力下去,争取走得更高更远。(全文有删节) ――邵培德 来源:《云艺院报》第119期。